民间通常把带兵打仗的军官称为将军,这只是一种敬称。严格意义来说,近代军队中,将官以上的军官才能称为将军。一般观点认为,国军当中将官多如牛毛,师长是少将以上,旅长是少将,甚至有的团长也是少将。在南京还是首都的时候,民间流行一句俗语“少将多如狗,中将满街走”,来形容当时国军的将官不值钱。

但事实却与一般观点有很大出入。据国军新编第7军副军长史说所写的《国民党陆军制度述略(续)》一文中描述:

铨叙厅办理任命手续的将官职级人员,由铨叙厅发金质(铜合金)领章,背面编号。我看到少将的编号只到五百余号。

国军将官多如牛毛,廖耀湘指挥15万大军,为何正式军衔只是上校?

廖耀湘

史说指的是抗战结束前,国军当中有正式少将军衔的人也就500余人,而当时国军已有接近四百万军队。可以对比的一个数字是,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,少将名单有800人。虽然两者战斗力不能同日而语,但人员编制可以大概参考。可见,国军当中的将官并没有民间所传的那样多、那样廉价。

更为极端的是廖耀湘的军衔。1947年8月间,廖耀湘出任国军第9兵团司令。到1948年5月,廖耀湘兵团扩大为机动攻击兵团,下辖6个军(新1军、新3军、新6军、第71军、地49军、第58军)又一个师,总兵力15万余人,国军5大王牌独占2个,号称实力最强的兵团。但此时廖耀湘的正式军衔只是骑兵上校,按照各国惯例,只配做个团长。直到9月底,廖耀湘才正式晋升为少将,不过他似乎没有当将军的命,大概一个月后就被俘虏了。

以上校军衔干了一年中将的活,与国军将官多如牛毛的印象确实相去甚远,这又是为何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先要从国军的军衔制度说起。

国军将官多如牛毛,廖耀湘指挥15万大军,为何正式军衔只是上校?

国军的军衔制度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慢慢制定的,内容基本上照抄日军。因为在邻近国家当中,日军最为强大,值得学习。此外,从清末起,大批中国留学生在日军学习军事,对日军的军事制度有相当的了解,并且非常崇尚。最后就是日本也使用汉字,文化基本相通,翻译和运用起来更简单便捷。

1912年3月10日,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颁布了《陆军人员补官任职令草案》和《陆军官佐免官免职令草案》。同年,袁世凯上台以后又先后颁布了陆军和海军《官佐士兵等级表》。这些文件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军衔制度,其中军官等级主要为6级16等,包括:

将官:上将、中将、少将

校官:上校、中校、少校

尉官:上尉、中尉、少尉(排长到副营)

准尉官

军士:上士、中士、下士

兵:上等兵、一等兵、二等兵

国军将官多如牛毛,廖耀湘指挥15万大军,为何正式军衔只是上校?

不过袁世凯逝世以后,中国出现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局面,军衔制度开始混乱。军阀们自己招兵买马,自己发粮饷,当然是由自己安排军官级别,事实上当时许多军阀部队并没有军衔制度。这种局面即使到了蒋介石完成北伐,东北易帜,中国形式上完成统一以后仍无法改变,因为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存在,老蒋仍然插不进手,甚至军衔还成了老蒋笼络人心的工具。

这一时期的军衔有多乱呢?1932年,西北军阀马步芳委派自己12岁、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担任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,并上报到了南京,为了笼络马步芳老蒋居然同意了,并且发给了委任状。

不仅中低级军官多如牛毛,就连上将这样的高级别军官也多到到数不清,将官越来越不值钱,连老蒋自己也看不下去了。1933年,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一次纪念周上,他说:

我们军队里阶级的升迁,实在太容易了。譬如在黄埔毕业的学生,无论哪一个,最多不过三十多岁的人,现在已很多升到少将中将甚至上将阶级……其他国家的军官甚至一生一世都升不到上尉,也是常有的事情……我们个人的阶级越高,国家的地位就越低。

国军将官多如牛毛,廖耀湘指挥15万大军,为何正式军衔只是上校?

为了整顿军队人事制度,国民政府决定重新评定军衔。军政部长何应钦派人到日本去考察,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措施。1934年4月26日,成了军事委员会铨叙厅,具体负责重新评定军衔相关工作。1935年初,何应钦提出“陆军官阶过滥,殊非尊重名器之道”,建议减少上将名额,一部分上将改叙中将。3月,新的军衔等级表颁布,在级别上基本沿用了之前的6等16级制度,只是将上将改为一级上将、二级上将,另设特级上将。

国军将官多如牛毛,廖耀湘指挥15万大军,为何正式军衔只是上校?

这个特级上将当然是为蒋委员长量身打造的,以示跟其他人的区别,从1935年设立起到1980年被废除,这个军衔只授予过老蒋一个人。

新规定在晋升数额上做了严格的限制,尤其是上将这个级别,限制总数在60人左右,一级上将控制在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,只有出现缺额时才能从下一阶择优替补。

对军官在某一阶级的任职时间也做了具体规定,即“停年”制度,可以理解为升迁前所需最低任职年限。比如非战时状态:少尉升中尉一年半;中尉升上尉二年;上尉升少校四年;少校升中校二年;中校升上校三年;上校升少将四年。并且对军官年龄也做了限制,超过限制年龄未获得升迁的就要求退役。

国军将官多如牛毛,廖耀湘指挥15万大军,为何正式军衔只是上校?

老蒋的特级上将5颗星

按照这个规定,从少尉升上校最少需要十七年半的时间(战时状态有一定缩减),这还是仕途顺利的情况下,可谓非常严格了。

国军从1935年4月开始实施这一新规,但是如前面何应钦的提议,有的上将被降为中将,自然会引起不满。为了调和矛盾,1936年初,国民政府又出台了一个《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》,规定符合条件的中将可以挂二级上将衔,享受同等待遇,出现缺额时优先录用。在国军当中,加衔这一规定只有陆军中将这个级别才有。

国军将官多如牛毛,廖耀湘指挥15万大军,为何正式军衔只是上校?

老蒋的五星上将披风,材质为喀什米尔小羊毛

国军实施的这一套新的制度,出发点是好的,有利于管理混乱泛滥的军衔。同时,又将军队的人事任免权一定程度上收归到中央,因为只有获得中央认可的军官才会发放相应的饷金,对于限制地方势力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不过,新制度实施后仍然有军官挂较高的旧军衔,老蒋不得不号召大家降低军衔:

“你们反省一下,你们的学问能力经验,是不是比得上外国一个军长、师长,甚至一个团长?你们和外国一般高级将领在一处交际应酬,他们是不是把你们当做一个军长、师长,而表示真诚的敬意?说起来真正惭愧,我们一个军长的学问能力,不仅比不上他们的军长,而且比不上他们的师长和团长!这种名实不符的耻辱,我们大家必须反省,必须觉悟。”

但新制度实施没多久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军队大规模扩编。此外战争中,中低级别军官大量战损,以及出于对立功人员奖励的需要,军官出现大规模的变动,原来的军衔制度已经跟不上现实的变化。比如一个连长在战场上不断立功,升任团长,但他的军衔往往达不到“停年”要求。同一级别的军官如果挂的军衔不同,日后合作和指挥都会出现很大问题。

国军将官多如牛毛,廖耀湘指挥15万大军,为何正式军衔只是上校?

白崇禧一级上将4颗星

为了解决这种问题,便出现职务军衔制度。即对一军官委任某种职务时同时授予相应的军衔,但是这个军衔不是由铨叙厅授予的正式军衔,而是跟随职务变动的临时军衔。比如战时委任某人师长职务,同时授予中将军衔,将来部队整编以后,重新委任该人为旅长,那他的军衔就相应地降为少将。只有经过铨叙厅授予的正式军衔才不随职务调整而改动。

职务军衔和正式军衔在待遇上没有差别,但是显然正式军衔含金量要更高。在称呼也有所不同,以少将为例,职务军衔一般称呼军衔加职务,即少将军长。而正式军衔一般称呼军种加军衔,比如:陆军少将。在正式场合,一般都要求使用正式军衔。

出现这两种不同的军衔之后,国军的军衔又开始乱套了,挂职务军衔的军官由于不通过铨叙厅,这些数字根本无法统计。而事实上,一般军官只挂比较高的军衔。比如戴笠一直佩戴中将军衔,但是他1945年才正式晋升少将,死后追赠中将。另一个就是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的张灵甫,也是在1945年正式授予少将,但他早已经挂上中将军衔了。

国军将官多如牛毛,廖耀湘指挥15万大军,为何正式军衔只是上校?

戴笠很早就挂中将军衔

如此一来,在抗日战争中与盟军合作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尴尬的场面。当时美国派到国军总司令部的顾问最高军衔只有少将,派到军部最高为上校,一般是中校和少校。而在这两个级别的机关里,国军少将以上的军官多如牛毛。这就出现了,美军顾问低两三级却要指挥高级别的国军的现象。

被蒋介石派到汪伪政权潜伏的唐生明也遇到过类似尴尬的事情。唐生明是唐生智的弟弟,尽管没什么作战经历,但背景雄厚很早就获得少将军衔。进入汪伪政权后又被升为中将。但是一天日军总顾问影佐帧昭(少将)带着几个大佐、中佐来视察。唐生明特意找了一副上校领章(相当于日军大佐)。因为一个中将要给日军少将和几个大佐敬礼,未免也太尴尬了。

到抗战结束以后,国军的军衔已经完全乱了,出现了开头所说的将官多如牛毛的情况。而且这些情况还来不及整治,马上又爆发了内战,最终国军带着这套混乱的军衔退台以后才有机会整治。

国军将官多如牛毛,廖耀湘指挥15万大军,为何正式军衔只是上校?

具体到廖耀湘升任兵团司令仍然是骑兵上校的问题,上校指的是他的正式军衔。廖耀湘是黄埔6期毕业,论资历在国军将领当中只能算个小老弟。但是廖耀湘毕业以后被选派到法国圣西尔军校机械化骑兵专业学习,1936年学成归国授予骑兵军衔。不久抗日战争爆发,随后他又参加了中国远征军,因为战绩突出,获得了快速升迁,到东北之前已经是国军王牌新6军军长。

当时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是廖耀湘的老上级对他很照顾,而且杜聿明还把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孙立人、陈明仁排挤走了。日后,国军战局不利的时候,军队大规模扩编,指挥人员不断更替,廖耀湘也不断获得升迁,很快就升到了兵团司令。但是他的正式军衔一直没有获得晋升,这也就出现了上校担任兵团司令,指挥15万大军的情况。

国军将官多如牛毛,廖耀湘指挥15万大军,为何正式军衔只是上校?

廖耀湘实际挂中将军衔

虽然出现国军将官多如牛毛的现象,但这些人大部分挂的只是虚假的军衔。根据相关史料统计,从1935年4月国军实施新军衔制度起,到1949年9月退台,共任命了将官4996。其中各级上将160名,中将975名,少将3861名。考虑到时间跨越14年,军队数量庞大,且经历过2次较大的战争,这个任职数量绝对算不上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