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朝刘宋政权国祚59年(公元419-479年),宋文帝刘义隆在位30年,其开创的"元嘉之治",被视为刘宋王朝政权稳定的基础。

宋文帝刘义隆,长达18年未亲掌朝政,刘宋王朝实现稳定繁荣,为何还被称为昏君?笔者带您共同剖析宋文帝刘义隆的双面人生。

十八年未掌朝政,宋文帝实现盛世,为何落得昏君之名?

宋文帝刘义隆

权臣当道,宋文帝蛰伏十八载!

宋武帝刘裕病逝前,将十七岁的刘义符,托付给司空徐羡之、中书令傅亮、领军将军谢晦、护军将军檀道济四位重臣,但宋少帝刘义符在位两年,因“居丧无礼”与“崄纵”等罪名,由皇太后《废帝令》废黜并诛杀。

废杀宋文帝刘义符与废黜西汉海昏侯刘贺极其相似,刘义符与刘贺未记载弑杀或奸淫,反倒都是赌钱、奢靡等琐事,海昏侯刘贺因提拔昌邑旧部而触怒霍光,辅政大臣政变前废黜庐陵王刘义真,由此推断刘义符被废,主因是削弱辅政大臣职权。

四位辅政大臣中,檀道济手握兵权,若檀道济反对,则政变难以成功,而檀道济有理由反对,因为刘义符早年镇守京口,檀道济是其司马兼临淮太守,两人之间有着师生情谊,若宋少帝刘义符能笼络住檀道济,局势将发生逆转。

宜都王刘义隆被拥立为帝,吸取刘义符失败的教训,对外获得檀道济支持,使辅政大臣间产生矛盾,充分发挥皇权威势,使荆州心腹到彦之担任中领军,王昙首领右卫将军,王华领骁骑将军,朱容子领右军将军,刘义隆得以在建康稳住局势。

元嘉二年(公元425年),徐羡之与傅亮上表辞官归政,宋文帝意识到事件隐藏的危机,群臣依然拥护辅政大臣,谢晦握有荆州军权,檀道济也不愿破坏政治平衡,因此宋文帝仍准许徐羡之与傅亮"复奉诏摄任",掌管尚书省与中书省。

十八年未掌朝政,宋文帝实现盛世,为何落得昏君之名?

檀道济

元嘉三年(公元426年),在檀道济的支持下,辅政集团徐羡之、傅亮、谢晦败亡,但朝政比宋文帝想象的要凶险,诛杀功勋辅政重臣,宋文帝遭遇朝野舆论压力,命四朝重臣王弘代管朝政,宋文帝思索如何夺回皇权。

王弘洞悉宋文帝心思,举荐彭城王刘义康担任司徒,宋文帝最信任彭城王刘义康,因为刘义康没有母族庇护,得不到世族就无法威胁到皇权,而刘义康的能力确实出众,其监政期间刘宋王朝抵挡住北魏的进攻,内部顺利推进改革,奠定元嘉盛世。

刘义康启用寒族压制世族,刘宋皇权愈加得到稳固,唯一的隐患便是檀道济,檀道济是开国功勋,门生故吏遍及诸军,诸子姻亲充斥朝堂,即便檀道济不会反叛,但檀氏家族的存在,已经威胁到刘宋皇权,因此檀道济宗族尽灭,其亲信薛彤及高进等亦被论罪。

《宋书·檀道济》道济立功前朝,威名甚重。左右腹心,并经百战,诸子又有才气,朝廷疑畏之。

随着檀道济灭族,世族门阀向刘义康妥协,刘义康公元439年晋封大将军,世族、寒族与军政这三股势力,表面上被刘义康所掌握,实则禁军依然由宋文帝把持,当宋文帝越过刘义康抓捕其僚属,刘义康已经明白失去信任,遂主动归政避免受到牵连。

江夏王刘义恭与左仆射殷景仁共掌朝政,江夏王刘义恭曾与宋文帝竞争皇位,明哲保身对朝局不发表意见,担任宰相至元嘉二十六年(公元449年)北伐前夕,三朝元老殷景仁奉公敬业,却因病于元嘉十七年十一月逝世,十八年间辅政四位重臣与彭城王刘义康皆落败,宋文帝终于亲掌朝政。

十八年未掌朝政,宋文帝实现盛世,为何落得昏君之名?

彭城王刘义康

宗室掌兵,北伐惨败皇权削弱!

宋武帝刘裕敬重发妻臧爱亲,加之戎马征战无暇纳妾,晋安帝义熙二年(公元406年),刘裕44岁受封为豫章郡公,终于等到长子刘义符降生,次年诞育刘义真与刘义隆,公元409年诞下刘义康,公元413年诞育刘义恭,公元415年诞育刘义宣与刘义季,共七位子嗣。

为了弥补年龄差距,使诸子尽快成长,刘裕在隆安六年(公元410年),命仅四岁的刘义隆为京口主将,九岁领徐州刺史,监督徐兖青冀四州诸军事;刘义符十岁为征虏将军镇守京口;刘义真十二岁随刘裕北伐,统领诸军镇守长安;刘义康十二岁被任命豫州刺史,监督豫司雍并四州军事。

“打虎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”,刘裕也没有忘记提携兄弟,恒玄之乱异母弟刘道邻因功受建威将军,灭南燕与伐刘毅屡有战功,曾督荆秦宁湘益梁雍七州诸军事;异母弟刘道规杀桓弘,控制广陵策应刘裕起兵,剿灭恒氏残余势力领荆州刺史,于豫章击败徐道覆稳定荆州。

刘裕效仿司马氏夺权,以血缘为纽带掌控军政,以封疆建国确立统治,宋文帝也延续了这样的传统,刘裕与刘道邻诸子,如江夏王刘义恭、南郡王刘义宣、衡阳王刘义季、长沙王刘义欣、临川王刘义庆等,这些成年宗室皆领地方军权。

宋文帝刘义隆有十九个儿子,太子刘劭自幼勇武,十三岁便领东宫禁军和羽林卫;刘浚十二岁任扬州刺史,准许设置私兵;刘骏十岁任湘州刺史,十一岁督南豫豫司雍并五州军事等;通过授予宗室诸王军权,制约世族门阀与彭城王刘义康,使宋文帝皇权得到稳固。

十八年未掌朝政,宋文帝实现盛世,为何落得昏君之名?

刘宋初年

宋文帝北伐,源于三点:

第一,树立威信,彭城王刘义康深受朝野爱戴,宋文帝猜疑而将其诛杀失民心,加之延续刘义康治国基础,宋文帝渴望以军功树立威信,走出宋武帝刘裕与彭城王刘义康的光环。

第二,稳固皇权,宋文帝诸子日渐成年,分封将稀释皇权所掌握财富,唯有开拓疆域才能避免皇权削弱,内忧外患的大争之世,唯有宗室诸子德才兼备,才能确保刘宋王朝稳定。

第三,误判局势,元嘉二十七年(公元450年),拓跋焘亲率魏军主力南侵,因粮草和疫情未攻克悬瓤城而撤军,宋文帝欲趁北魏国内动荡与军事失利,收复中原将边境推进至长城。

事实上,北魏灭亡北燕、胡夏、西秦与北凉,实现北方的统一,意味着资源得到整合,最高可动员兵力四十余万;刘宋战前准备不足,征召农民未经训练,粮饷器械供应短缺,更重要的是统军将领江夏王刘义恭、王玄谟等,远非拓跋焘对手,使北魏军兵临长江。

纵然拓跋焘过世,宋文帝仍未能挽回败局,而宋文帝想到的解决办法,则是赋予诸王更多权限,驻守边疆抵御北魏,造成刘宋诸王私兵泛滥,刘宋王朝向世族门阀寻求协助,分担战争损耗及战后恢复,世族门阀重新掌握特权,刘宋王朝迅速走向衰落。

十八年未掌朝政,宋文帝实现盛世,为何落得昏君之名?

刘宋北伐

总结:宋文帝是优秀政治家,却自毁长城留下遗憾!

宋文帝执政前期,通过檀道济扳倒徐羡之、傅亮与谢晦三位辅政重臣,扶持刘义康对抗世族与檀道济,刘宋王朝在竞争中步入强盛的"元嘉之治",是宋文帝政治的成功。

宋文帝十八年未亲掌朝政,只因"元嘉盛治"由檀道济与刘义康构成,可惜,宋文帝刘义隆自毁长城,诛杀檀道济与刘义康,北魏铁骑令江北六州残破衰败,宗室诸王拥兵自重,世族门阀强势复苏,宫廷政变被刘劭弑杀,置王朝于内忧外患中。